“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当前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翻译事业快速发展,但也面临多种挑战,无论是翻译研究的多元化要求还是翻译师资队伍的培训、翻译服务业的完善等,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寻找突破。针对翻译现状的不同面,究竟存在哪些具体问题,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张威在"我国翻译研究现状考察——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0—2013)的统计与分析"中研究发现我国的翻译研究存在以下严重问题:
1)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研究创新乏力;
2)社会应用性、政策咨询性研究匮乏;
3)中译外研究不足,特别是翻译效果调查与分析亟待加强;
4)研究模式单一,定量研究方法不充分,跨学科研究方法待加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司显柱教授认为:
1) 中国翻译服务业巨大的市场前景,加之较低的进入门槛,让一些水平较低的私人或企业进入市场。还有些翻译产品提供者在翻译环节上进行缩减,进一步影响了翻译产品的质量。
2) 买方缺乏判断翻译产品质量高低的方式及信息,导致低端翻译产品的提供者有机可乘。
3) 许多缺乏相应资质的翻译企业进入市场,加剧市场的不稳定性。新的时代环境也为市场带来新的挑战。“垃圾信息”的存在加大了翻译监督和管理的难度。
在治理对策上,要从市场治理和行政治理两方面入手,在充分发挥市场主动性的同时,辅以行政规范,确保翻译服务市场健康发展。市场治理围绕有效信息的传递,包括信息显示机制、声誉机制、质保机制等方面。
行政治理方面,主要途径是政府加强监管性质量检测和建立产品责任制度。重视翻译产业的发展,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政策、财政和金融扶持加快翻译行业产业化,提高翻译行业的整体服务质量。
在“互联网+”及大数据背景下,行政治理也需要结合互联网平台的特点,进行有效监管以保证翻译服务业在线上线下都能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