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笔译,无论你接到的任务是汉译英,还是英译汉,是专业稿件,还是通用稿件,在翻译的过程中,都必须聚集自己所有的能量,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去把稿件做到最好。
表面看来,你不过完成了一次翻译任务,但不知你意识到没有,你所得到的远不止于此。
首先,通过翻译实践,你的翻译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经验在于积累,真知源于实践。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一名译者,无论他的翻译理论有多么高深,读了多少本翻译著作,如果从来不曾实践过,就很难想象他会翻译出高质量的译文。
就像骑自行车,不结结实实地摔几个跟头,就无法迎风向前;就像学游泳,不下到河里去,呛几口水,就难以搏击风浪。
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沟沟坎坎,以及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是你宝贵的财富,是你通向成功殿堂的垫脚石。
小至一个单词、一个专业术语怎么查找,大到一个复合句怎么拆分、析义,再到一段文字怎么理顺、调整,都是一个由生到熟,由懵懵懂懂到信手拈来的过程。
有人说,在通过二级笔译后,需要翻译至少十万字,才能完成由生手到熟手的转化。
我个人觉得,这个因人而异。如果某位考生在通过二笔之前,已经有了大量的翻译实践,那么,他就不需要这么多练习。但确实有人天资聪慧,在通过二笔之前,从未接过正式的翻译任务,或者接得很少。
但无论如何,新手在刚刚进入翻译行业,开始翻译比较正式的文字资料时,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在所难免的。
不用怕,没有人一出生就是无所不能的翻译大师,大胆接活,用心翻译就是了。
做到了这一点,时间就是你的盟友,随着翻译量的逐渐增加,你的经验和自信也随之增长,而且永远是正增长。这样一来,翻译服务过程便成了你拿着薪酬的学习和培训进修过程。

第二,通过翻译,你的辅助软件应用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高度信息化的当今世界,翻译已经进入了电子软件辅助翻译时代,那种纸笔翻译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作为一名翻译,如果不能熟练应用电脑、文字处理软件,不能运用互联网和电子字典进行有效的搜索和查询,就难以实现快速和准确的翻译。
尤其一些翻译公司还要求译者熟练使用塔多思、雅信等专业翻译记忆软件。这些软件的熟练使用,不仅使翻译的速度和准确度大为增加,而且使译者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实际上,翻译资格考试中的纸笔作答方式,的确有点跟不上形式的发展了。电子考试取代纸面考试势在必行。在翻译实践中,该应用哪些翻译软件,依个人的喜好和需要而不同,但电子词典和网络是不可或缺的。
我尤其喜欢电子词典的屏幕取词功能,有了它,翻译和修改变得轻松而有趣,而网络则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搜索功能。我最爱谷歌和百度搜索,不敢确定的外国人名、地名,经过搜索,往往可以找到理想的翻译方式。
至于机器翻译是否可用,我的看法是:不管你是否用了机器翻译,你都必须仔细认真地进行修改校正,过分依赖机器翻译必将导致翻译的失败,因为即使目前最优秀的机器翻译,其正确程度也很难超过百分之五十。
再者说了,如果机器翻译奏效的话,客户和翻译公司何必花钱找你呢?自己用机器翻译一下不就得了?但话又说回来,机器翻译也并非毫无用处,起码可以为你的人工翻译提供一些思路和启迪,有时还可以为你省去一些文字输入的麻烦,所以关键是怎么使用。
那天笔者在网上看到某翻译公司的一则招聘启示,说使用机器翻译的译者请绕道走,很显然,由于某些译者在接受翻译任务后,直接使用机器翻译应付了事,因此寒了这家公司的心。

第三,通过翻译实践,你的译风译德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任何行业都有其特定的职业道德要求。
医生是救死扶伤,教师是教书育人,而翻译的职业道德便是准确翻译,及时交稿。
在任何领域,成功的关键都无非是信誉二字。要想在翻译领域谋生,或者做出一番成就,就必须遵守译者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就是一张无言的招牌,会让成功变得不言而喻、近在咫尺。对于一名译者来说,除了具备高超的翻译能力外,还必须勤奋认真,高效守时。
翻译公司也好,出版社也好,每一项翻译任务都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和时间要求。
不折不扣地贯彻这些要求是译者的职责。有时某些要求近乎苛刻,但作为译者,要么接受,要么拒绝。
但一旦接了,就应该照约完成。这些要求有时是质量上的,有时是时间上的。
就我个人而言,我一般不接自己能力达不到的稿件,比如一些专业性特强的,不接自己不感兴趣的题材,不接时间特别紧的稿件。但对于所接受的每一次翻译任务,都视同一项神圣的使命。
我觉得这是维护自己翻译信誉的关键。试想,如果你在商业翻译过程中出现了术语和数字等错译,给客户造成了损失,损坏了翻译公司的信誉,他下次还会再找你合作吗?
试想,在给出版社翻译的图书中,错字连篇,语句不通,他下次还会再找你翻译吗?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尊自律的翻译道德会给你的事业插上翅膀,让你在翻译天地里大显身手。
第四,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通过翻译实践,你的思想境界和知识修养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翻译不同于一般性的纯粹的阅读,翻译资料的多样性和翻译工作的深入性,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成为一个“百事通。”
作为一名译者,你永远无法预料,下一次翻译任务会是什么题材,会讲些什么事情。
而这正是翻译工作的一个迷人之处。如果你是一个喜欢接受挑战和乐于接触新鲜事物的人,翻译这一职业则恰好对你的胃口。有些翻译任务会来得让你感到惊讶,有时甚至会让你心惊肉跳。在某种意义上说,翻译的过程就是翻天覆地、翻云覆雨、翻江倒海、翻山越岭,越是具有挑战性,你就越想去征服它。
在此过程中,你不仅享受了翻译的激情带给你的震撼,而且接触到了很多以前你从不曾涉足的知识领域。
笔者偏重于文科,诸如公司简介、人物简介、网站材料、录音材料、部门文件、论文等等,但不可思议的是,我也曾翻译过几十万字的机械类专利文摘。
那可是密密麻麻的机械专业术语啊,不也攻克了吗?我也曾为国际中医研讨会翻译过会议材料,那可是公认的难啃的骨头。在以上翻译过程中,我学到了不少有关机械和中医的新知识。
如果不是因为翻译的缘故,我可能一辈子也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些知识。回想起来,这些都给我带来了成长的快乐,让我引以为自豪。
而最让人难以忘怀和获益良多的当属图书翻译。大凡出版部门决定引进的国外图书,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大都是国外的畅销书,有着较高的人文思想价值或科学价值。作为一名译者,接受这些书籍的翻译任务,可谓一种极大的幸运。
因为这不仅意味着你的大名将和众多重量级大师的姓名并排在一起,出现在书籍的封面上,更因为在翻译过程中,你将直接进入他们的情感和心灵,领略他们创作这些书籍时的思想和激情,分享他们独一无二的智慧和创造。
如果说,原创过程是炼石成金、化蛹为蝶,那么,翻译过程便是让金子变一种形状,继续闪光,让彩蝶换一种姿势,继续飞舞。
但金子的光芒要同样美丽,彩蝶的舞姿须照常迷人,这就要看译者的修为了。
译者的这种地位是无可取代的,因其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和使命,须极其小心谨慎地操笔捉刀,不可有丝毫的懈怠和闪失。要想把原作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作者的每一缕温热的呼吸和情感的温度把握得恰到好处,就必须和作者心相连、情相通,把原作彻底地消化进去,只有这样才能还原出一部不走样的译作。
俗话说:“教学相长,”在这里应该是“译学相长。”一本好书的翻译过程不啻一种精神享受,一次心灵的碰撞和感应,一种再创造的喜悦和一种自我实现的豪迈。
一本书翻译完了,译者本人也得到了充实、更新和提高,如同经历了一次血与火的洗礼,对待事物的看法会变得迥然不同。
这是一种意外的收获和回报,也是吸引译者义无反顾地投身翻译事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到目前为止,笔者翻译过两类图书:心灵哲学和励志。尽管稿费不高,但却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思想和心灵,提高了我的境界和修养。仅此一个简单的理由便足可以使我沿着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因为,这正是我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