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报道骗子如何开翻译公司行骗

作者:江苏翻译小编(南京翻译公司) 发布时间:2018-09-19 12:12     浏览量:
杭州姑娘陈莎(化名)德国留学回来,应聘某翻译公司,第一道考试题是翻译一段《人民的名义》的台词,陈莎得心应手,但这次应聘经历的结果是陈莎被骗。
最近杭州市余杭区检察院就起诉了一个新型的招聘陷阱案件,6个只有高中文化水平的骗子在北京、杭州两次开设翻译公司,骗了40多个海归、大学生近20万元。
他们是怎么骗的?
 
●无业游民成立翻译公司
37岁的黑龙江男子李某只有初中文化,在北京没有固定工作。2017年8月,李某从朋友处偷师学来了一套诈骗方法,开招聘兼职翻译公司骗钱。学到窍门和方法后,李某叫来了合伙人王某、蒋某两人,而王某和蒋某也和李某一样没啥文化。但是三人经一番密谋,下血本在北京租了个高档写字楼,成立了一家国际翻译公司。
做完这些准备工作之后,李某又叫来了自己的侄儿李某某以及自己的女友那某。因侄儿上过高中,比较“有文化”,所以李某某被安排负责和面试对象谈合同并组织面试者签订合同,而李某自己和公司员工孙某则负责在知名招聘网站发布招聘兼职翻译的虚假信息,王某负责打电话给网上投简历的应聘人员通知对方过来应聘,那某负责接待应聘者,而蒋某则负责打印文件和跑腿。
除了约定具体的分工之外,为了有效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李某等人约定对每天骗到的保证金进行日结制度,李某、王某、李某某、蒋某四人在扣除当天日常开销之后,分别拿保证金金额的15%,而孙某和那某拿的则是月工资,每月3000元。这让李某等人体会到了赚快钱的感觉,他们更加卖力地演绎着一幕幕骗人的戏码……
 
●高知海归、大学生纷纷被骗
陈莎(化名),22岁,大学本科毕业生,刚从德国留学回来,有三年的德国生活经历。2017年10月底,她在浏览一知名招聘网站时发现杭州一家翻译公司正在招聘兼职翻译,想着自己正好可以发挥德语特长,顺便还能赚点外快,于是陈莎就向这家公司投了简历。没想到第二天,陈莎就收到了公司打来的电话,让她过去面试。
11月3日,陈莎来到这家翻译公司所在的办公地点。公司的前台那某接待了她,并给了她一张A4纸一样大小的翻译稿件,上面的内容是《人民的名义》的一段台词,让她当场用德语笔译。笔译交卷后,那某让她回去等消息,俨然一场正式的招聘。两天之后,陈莎又接到了公司打来的电话,告知笔试已经通过,让她再过去面试。
陈莎应约前往公司,之后她见到了假扮面试官自称“夏总”的李某某,陈莎看到对方的胸片上印着总监的职务。“你非常符合我们的应聘条件,笔译也完成得非常出色,你是否愿意和我们签订合同书?”面试完陈莎后,李某某拿出一份公司的合同,逐条给陈莎解读。合同的期限有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和一年几种形式,根据不同的合同期限,需要缴纳一定数额的权益保证金,1290元、2580元、3870元、9760元。“夏总”向陈莎承诺权益保证金到合同期结束就返还,而保证金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约束应聘者按时完成翻译任务,同时要求不能向外泄露稿件翻译内容。
最后,陈莎选择签订了一份3个月期限的合同,并向李某某缴纳了3870元保证金,然后拿走了公司发放的一份109页的翻译稿件任务。而当陈莎在交稿时间联系公司时,才发现之前联系她的固定电话和手机号码已成空号。
 
●从北到南辗转行骗
2017年8月至9月,李某所在的骗子公司在北京骗了13名被害人缴纳保证金5万余元。之后考虑到很多权益保证金的期限快到了,于是李某等人就离开了北京来到杭州余杭,他们又以同样的诈骗手段骗取40余名被害人缴纳保证金14万余元。
2017年11月23日至12月7日,余杭区公安分局陆续接到了多名被害人的报案,称自己被一家翻译公司骗了不少钱。11月24日,公安机关对该案立案侦查。12月11日至2018年1月6日期间,李某、王某等6人陆续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
承办该案的检察官说,案件中的受害人主要是海归、大学生,几乎都是高学历高智商的人群,他们在缴纳保证金之前不可谓不谨慎,不仅在网上搜索了该公司的营业执照,还到营业场所进行了确认,但最终依然落入了诈骗分子精心设计的圈套。因为诈骗分子针对这样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专门的骗术,通过注册公司、租用办公场所,并设置笔试、面试、签订合同等环节层层瓦解就职者的警惕心,最终达到骗取保证金的目的。
那么怎样识别这些骗人的公司呢?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九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因此,正常的公司在任何时候都不会以任何名义向就职者收取费用。
日前,李某、王某等6人因涉嫌诈骗罪被杭州市余杭区检察院提起公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