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现在应该很常见了。各种翻译机和App,都在施展着类似的作用,匡助人们沟通,笼盖了传统口译服务无法笼盖的领域和场景。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沟通,造福人类,可见一斑。
近几年,人工智能(AI)的发展,特别是机器翻译技术的提高,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甚至不时有朋友担心我是否能保住饭碗。口译技术的发展也一样,博鳌论坛的机器同传犯错、讯飞闻声人工翻译转写上屏等事件,引起了媒体和社会的关注,也引发了良多困惑和争议。对机器口译的表现有各种评价,褒贬不一,有人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有人欢呼口译职员要下岗了。一些口舌人有了危机感,学习口译的学生也有了很大的困扰。近日,连续有媒体记者请我谈谈AI对口译职业的影响。我想仍是书面谈一下看法,对比二种口译方式的优劣,再看看中西方口译技术发展之路,以期为口译从业职员、翻译教师和学生提供参考。
一、机器口译和人工口译的优劣
机器口译和人工口译的优劣,各种对比讨论良多,这里就谈谈语音识别率和译出率。机器同传的典型过程: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将发言转成文字,通过屏幕将文字显示出来;通过机器翻译将文字翻译成另外一种文字,并在屏幕上显示;有些系统还用语音合成技术将译文合成为声音输出给听众。在实际应用时,受限于环境、口音等因素,经常导致识别结果首先不理想,用不理想的识别结果去翻译,错上加错,轻易导致离谱错误的发生。
机器翻译厂商以为,机器同传的译出率更高。但是,人和机器的最大差别在于人有总结归纳和判定能力,尽管在细节和耐力等方面不如机器,但枢纽信息掌握要远强于机器。机器翻译固然强于细节(甚至每个发音都不漏),但无法理解和判定这些细节后面的逻辑和情感关系。当然,机器翻译有良多长处,好比,可以不知倦怠的识别转写和翻译,可以很快出产文字记实等,而且,跟着语料积累,机器翻译的质量还会不断进步。
在价格方面,人工翻译本钱比较高。红外和调频技术设备为核心的同传系统更是昂贵。机器同传系统目前没有看到商用化的设备,固然有些厂家已经在开发集成的便携式设备,但应是一套昂贵的系统。
二、中西方口译职业和市场情况
口译职业有很高的要求。口译能力不即是大学英语4级、6级证书,也不即是专业英语4级、8级证书。每年获得4级、6级证书的大学毕业生有数百万,但能够胜任翻译工作的未几,胜任会议口译的更是凤毛麟角。合格的口译职员,需要有很好的双语语言基础和翻译能力,需要信息获取、处理和表达能力、文化能力、技术能力和领域知识,需要良多学习、培训和实践。市场上,合格的口译职员往往能得到较高收入,获得尊重,同传舌人更被尊为“金领”。
在中国,口译职业教育起步晚,职业化程度低,合格人才高度欠缺,口译市场较小,特别是会议口译,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城市。在美国和欧洲,口译市场是一个成熟的市场。因其对口舌人的素质要求高,除了语言基础好,具备专业能力、从业经验等外,往往还需要口译资格证书(如医疗、法庭口译认证证书),口译职业受到高度尊重。欧美更关注如何将传统职业发扬光大,匡助更多人。大家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是加强口译技能培训和口译职业发展。
根据CSA的调查,每年口译市场规模数十亿美元。欧美口译市场起步早,市场规模大,口译职业化程度很高。在中国,口译职业教育起步晚,职业化程度,合格人才高度欠缺,口译市场较小,特别是会议口译,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城市。目前主要仍是人工口译为主。这二年,中国的口译职业溘然得到关注。原因是一些机器翻译厂商为了测试和宣传其产品,通过赞助等形式,在一些高关注度的会议上试水机器同传,这一新奇方式博得了媒体和参会观众的关注。
三、中西方口译技术发展的不同方向
非常有意思的是,以NMT为代表的机器翻译技术有了突破,机器翻译质量有了明显进步,但机器翻译在口译市场的应用方面,中西方却走出了不同的路子。
在技术应用方面,西方注重利用通信技术让专业人才能服务到各种需要服务的人群。传统的会议口译,除了交替传译外,基本上是同传舌人借助于红外和调频技术设备将发言内容传译给听众。近些年,欧美发展很快的是远程口译系统。目前已经有很多成熟、可靠的远程口译系统,好比美国主要病院都在使用的LanguageLine电话口译系统,以及更提高前辈的视频口译系统(VRI)。全球口译技术同盟的六家创始公司:Boostlingo,Cadence、Voicebox,Kudo,Headvox和ZipDX,全都是远程口译系统的倡导者。通过这些远程口译系统,即使在小城市,只要具备一定的通信前提,就能很便捷地获得在大城市里的高级舌人提供的专业服务。甚至偏远地区的聋哑人都能获到手语视频翻译服务。因为工作时间和地点更灵活,舌人资源能得到更好的利用。在欧美,固然有谷歌和微软开发机译耳机和Skype实时翻译等,除实验场景及个人免费应用外,很少看到用机器同传代替身工同传的尝试。
在中国,各种大小厂商均将机器翻译作为了AI技术的进口,短短一二年内,推出了几十种翻译机和APP。不仅普罗大众有机会使用这些便捷的高科技产品,一些重要的会议也尝试了机器同传系统。一些人热衷于用技术来替换传统职业,甚至喊出了让“同传下岗”口号。
技术发展不可避免会对传统职业带来巨大的影响,中西方概莫能外。但西方社会对传统职业更多尊重,人们更注重保护传统职业。在中国,各公司想尽办法用机器替换人。对于中西方口译技术发展的不同取向,孰优孰劣,想必几年内就能见分晓。
四、几点看法
1. 机器翻译代替几百个高级口舌人很难,当然,这也不应该是机器翻译的使命。目前机译技术实际上是开辟了新场景,机器口译给客户、给市场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并且服务了更多用户,造福人类社会。
2.人工口译和机器口译的优劣对比,注定了二者不是替换和被替换的关系。世界上最牛的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公司,实际上每年花费最多的钱在人工翻译上。机器口译和人工口译将长期并存,有大量的会议使用机器同传,但高端口译市场仍将以人类同传为主。
我熟悉的一个跨国创业团队(Akkadu)在尝试了几个月机器同传后,由于语音识别的局限性及字幕翻译这种形式在观众体验上的局限性,已经转为开发和提供远程人工同传。他们以为,这样的服务,对于预算有限、流动举办地在非一线城市的客户来说,非常有吸引力,更能知足他们对翻译质量和预算方面的需求。
3.机器与人类的各自上风结合起来能更好提供服务和匡助社会。机器翻译需要优质的人工翻译语料来学习进步。机器口译开辟了更多口译场景,增补了传统口译服务不能笼盖的领域,让本来享受不到人类口译服务的人群获得了口译服务。机器翻译厂商还可以与口舌人一道,开发一些辅助功能,用机器的优点弥补人类的短处,让舌人更有效率工作,更专注有创造性的劳动。
近日,看到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跟科大讯飞在合作开发的讯飞口译助手,一些功能如源语记实,术语、数字、时间辅助记忆,热词识别,语句标记,枢纽词标签,舌人录音转写等,有利于辅助舌人更有效率、更高质量地工作,是舌人练习的良好工具。这样的应用,无论叫人机耦合,仍是人机交互,或者是国外的新名词“增强翻译”(Augumented Translation),都是AI赋能人工翻译的积极尝试。
技术的发展不可阻挡,适者生存。作为行业从业人士,但愿舌人和翻译公司拥抱技术发展,接受变革,适应变革。技术的发展,不见得必定导致我们失业,但必定迫使我们改革出产模式。但愿机器翻译厂商有更多人文精神,更多的耐心,对传统职业多一份爱护和尊敬,并在尊重人类的创造性劳动和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最后,但愿媒体朋友多向教育界及翻译服务业了解翻译教育和行业的真实情况。我们的高级翻译人才不是太多,而是太缺。我们的学生不需要危言耸听的恐吓,而是需要鼓励和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