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外语专业的教授副教授,曾经也是过五关斩六将,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经过若干次考核考试,才评上高级职称的。他们中许多人翻译做得不好,归根结底,跟我国大学的评价机制有关,也就是说,我国大学的学术评价机制跟翻译能力甚至于跟个人的外语运用水平关系不大。
一个人的外语运用水平主要表现在他对外语词汇、语法、逻辑和修辞等诸多方面的掌握情况和敏感程度。一个人的翻译能力则表现在他对外语和母语至少两种语言的词汇、语法、逻辑和修辞等诸多方面的掌握情况和敏感程度。

外语运用水平和翻译能力还要求有宽广的知识面,知识结构不能太狭窄。学科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一个人就算是非常精通语法,对于他从未涉及的领域,也很难去表达和应对。语法逻辑和修辞规则是有限的,词汇的运用变化却是无限的,人与人对语言的感受力迥然不同。
外语运用水平和翻译能力更多是个人语言感悟力和勤奋努力的共同结果。天赋异禀的人、阅读兴趣广泛的人和积极参加语言实践的人,他们能够成为外语运用和翻译能力的高手。
目前我国大学外语专业的评价机制,往往跟衡量外语水平和翻译水平的标准并不一致。攻读外语专业硕士博士的学生,研究的是各种语言文学理论,所学知识较为单一,有人曾感叹说“研究几年‘主义’,外语水平却并没有提高”。

所谓博士和硕士,只是在特定学科范围之内的“博”和“硕”,很少有跨学科的百科全书式的“广博”和“丰硕”。就词汇量和知识量而言,硕博的概念也仅限于本学科,对跨学科的领域很少有尝试。
另外,各大学外语专业为了保住博士点、硕士点,不断通过评价体系鼓励外语专业教师去研究理论,外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外语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鸡肋”。从社会贡献上看,用外语给社会提供服务的人,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很大,然而他们却得不到承认,因为中国高校的外语机构需要他的教师用理论研究去服务于本高校的硕博点评估,服务于本单位的生存发展。
翻译能力的提高,需要译员保持高频率和高强度的外语练习和翻译实践,需要译员有不断探索和学习新领域的勇气。部分大学高级职称的教师,由于南辕北辙的评价方式,由于缺少尝试翻译实践的勇气,由于固守狭隘的知识结构,在社会真正需要他们提供外语服务时,他们做起翻译来却往往捉襟见肘,这就是我国许多大学外语专业教授副教授反倒做不好翻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