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世纪以来哈萨克斯坦第三次改变书写系统:1929年从阿拉伯字母改为拉丁字母;1940年从拉丁字母改为西里尔字母;2017年又宣布从西里尔字母改回拉丁字母。在哈萨克斯坦之前,与哈萨克斯坦同属突厥语族地区的乌兹别克斯坦和阿塞拜疆都曾经历过类似的变化,整个中东欧地区弃西里尔字母改用拉丁字母的国家更是多不胜数,这让纳扎尔巴耶夫的决定看上去更像是某种浪潮的一部分:苏联解体已近三十年,前苏联加盟国依然在逃离俄罗斯的路上。
2014年,为了在克里米亚事件中给俄罗斯寻找合理立场,俄罗斯一度频繁声称“我们有义务捍卫所有讲俄语的人口”。这句话并未在国际舆论中改变克里米亚入俄事件的性质,但却在俄罗斯周边地区引起了普遍不安。由于从沙俄时代一直到苏联时期漫长的“俄化”历史,几乎所有前苏联加盟国境内都生活着大量的俄语人口,在其中一部分国家,俄语普及率甚至高于本民族语言:这份名单中不仅包括当事国乌克兰,也包括俄罗斯东边的好邻居哈萨克斯坦。
俄罗斯对非俄罗斯地区执行“俄化”政策的历史至少能够追溯到三百年前,而被视为维系国家团结的直接纽带的俄语,则成为了俄化政策的核心。自十八、十九世纪陆续归入俄罗斯帝国治下以来,俄语一直是哈萨克斯坦教育系统中的主要教学语言,哈萨克人也是整个中亚俄化最彻底的族群,直到十月革命爆发时,哈萨克语仍不被承认为一种独立语言。1940年以后,由于担心中亚地区泛突厥主义的发展,莫斯科要求哈萨克语改用西里尔字母拼写,同时大幅压缩了哈萨克语在基础教育以及公共服务当中的使用范围,致使本就力量薄弱的哈萨克语的普及率急剧下降。
1989年,有超过30%的哈萨克族人对自己的母语一无所知,只会讲俄语的人则超过了60%,在城市地区,能够流利运用哈萨克语的人不到总数的1%,还有研究估计,当时哈萨克斯坦全国人口当中能够读写哈萨克语的比例不会超过35%。
除此之外,中央政府多项政策的共同影响还造就了哈萨克斯坦异常复杂的民族状况,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战争、政治运动和大饥荒导致哈萨克族人口锐减,同期斯大林的民族流放政策则导致哈萨克斯坦作为流放目的地接收了来源庞杂且数量惊人的外来人口。到1989年,名义上的多数民族哈萨克族事实上仅占总人口的40%,略多于俄罗斯族,而国内民族总数则达到了130个之多。
1989年,在苏联各加盟国此起彼伏的民族主义自主浪潮当中,哈萨克斯坦通过了将哈萨克语规定为“国家语言”的新法律,提出每一个哈萨克斯坦公民都负有掌握哈萨克语的义务。两年以后,苏联解体,紧随其后的是一系列试图建设民族和寻找“本民族”身份的运动,随着首都被从南方的阿拉木图迁到北方传统上更“俄”的阿斯塔纳,意图反制过去“俄化”政策的“哈萨克化”时代开始了。
与曾经的“俄化”政策一样,哈萨克语也被作为“哈萨克化”运动的核心,哈萨克斯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办了免费的哈萨克语课程,将大量政府文件译为哈萨克语,也强调要在各种正式场合使用“国家语言”。这一切的背后是独立后哈政府试图从上到下地重建哈萨克斯坦民族国家的努力,与其他前苏联国家相似地,在苏联式的跨民族、超国家理想破灭以后,民族主义成了独立后各国的共同归宿。

但在哈萨克斯坦,发展哈萨克语不仅是为了推动国家的民族化,还是为了推动国家的现代化。1998年,为了尽快实现哈萨克语的现代化,哈萨克斯坦成立了国家级别的专门委员会,致力于使哈萨克语成为科学、艺术、教育和政治语言。自2012年开始,纳扎尔巴耶夫数次提及要将哈萨克语的拼写系统改为拉丁字母,以“更好地适应现代技术环境”,从而促进“公共意识的现代化”。
А=А И=I Р=R Ш=SH Б=B Й=I С=S Щ=SH(SCH) В=V К=K Т=T Ъ不用写拉丁字母 Г=G Л=L У=U Ы=Y Д=D М=M Ф=F Ь=J或不用写拉丁字母 Е=YE Н=N Х=H Э=E Ж=J О=O Ц=C Ю=YU(IU) З=Z П=P Ч=CH Я=YA(IA) Ё=YO(IO)
Q、W、X没有对应的西里尔字母
2017年4月,在正式宣布将启动拉丁化拼写改革的署名文章当中,纳扎尔巴耶夫写道:“我们必须理解两大不容更改的原则:第一,没有对民族文化的保护,现代化是不可能的;第二,为了向前走,一个民族必须将那些阻碍发展的过往因素留在身后。”
很显然,所谓“阻碍发展的过往因素”指的正是现行西里尔字母,他同时表示,由于所有学校都开设英语课程,因此“年轻人在掌握拉丁化拼写方面不会有任何困难”。
在纳扎尔巴耶夫宣布这一决定之际,“哈萨克化”运动已经进行了二十余年,但哈萨克语仍未在日常生活或公众舆论中取代俄语,哈萨克斯坦政府试图在国内建立新的、以共同历史为基础的“哈萨克斯坦民族”的努力也因哈萨克民族主义者和境内俄语人口的双重反对而被迫流产。
而与此同时,英语在整个前苏联地区影响力不断上升,奉行平衡政策的哈萨克斯坦更积极普及英语,在哈政府制定的2011年至2020年国家语言发展项目当中,甚至已经提出了建立哈萨克语、俄语和英语“三驾马车”的长期目标,致力于培养一定比例的三语人口。
如今,承载着“去俄化”政治努力和“国际化”梦想的哈萨克语言正在经历又一场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