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暧昧源自思想的朦胧”讲的是没有对事物的全面认识也就无法将事物描述清晰明白,在迷糊混沌的思维状态下又如何能给别人解释清楚?这句话我个人很喜欢,不单可以用来探知各个专业的学术水平深浅,尤其可以用来对“国际工程翻译”进行诠释。对“翻译”这个词毋庸过多解释,就是把对话双方所要传递的信息不失真的传递给双方,须力图完整,但一定要正确。就像一台面条机,工作是把面粉加工压制成面条的过程,可以在“量”上存在允许范围内的误差,但必须保证“质”的不变。当然,我这里想说的是“国际工程翻译”,不仅仅只是“翻译”,而是加了修饰语“国际工程”的翻译,但凡涉及到国际工程的机构或组织就必然而然,不可或缺的离不开这项工作内容,本文也仅就国际工程这个范畴来对翻译工作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和认识。
正是因为中国政府长期以来高瞻远瞩,把握大局,坚定不移的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加强对外经贸交流与合作,全面推动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想,才形成了今天的中国工程公司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漫山结果的大好局面,进而推动中国的技术、产品及劳务的全方位输出,同时也为国家持续发展、技术革新、产业结构升级、综合实力的夯实填石铺路。国际工程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载体和实体体现形式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之一。这是大背景、大环境的要求,做国际工程的人首先要有这个框架性的认识。
“国际工程翻译”也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衍生出来的一种职业之一。翻译必须清楚认识到“国际工程”的概念。“国际工程”顾名思义都具有“国际性”,一则体现在语言、文化、思维方式、宗教、政治环境、地域环境等方面;二则体现在工程本身,其设计标准、习惯做法、商务条款、法律规范、税收制度、供货环节、施工要求、质量要求,包括工程执行整个过程中的风险防范和控制都有很大的区别。这些因素都毫无疑问的加大了工程执行在工期、质量、成本和人员等关键问题上的管理难度,也自然而然的增加和拓展了中国工程公司管理的内涵和外延。很多事情在国内可能就是一句话解决的事情,在国外来讲有可能是费尽周折而不果,俗话说的“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这句话用来形容国际工程执行可以说是恰如其分。不对国际工程的“国际性”进行学习和研究,企业发展的道路只能是越来越窄,最终陷入困境。因此,凡是涉及国际工程的从业人员都必须培养和磨练出自己的“国际性”神经,对国际工程的复杂性必须具有足够的认识和理解。就国际工程本身来看,由于岗位分工的不同,项目经理是首当其冲的必须具备上述“国际性”敏感素质的人员之一;其次,由于语言的优势,国际工程翻译能有更多机会和便利接触到工程的各方面知识,以及工程所涉及的业务对口机构,甚或是非业务关联方,这两个岗位用俗话来说都是在“场面上”工作的人,也可以说是中外各种信息交流和互换的最直接窗口,因此也必须更快更好的培养和具备“国际性”敏感素质,这是工作需要,也是做好国际工程的需要。

凡是工程,涉及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理工类的知识,作为语言类的大学毕业生刚开始从事国际工程类的翻译工作,应该说是一大挑战。普遍表现是对工程听得很多,看得很多,但却知之甚少,因为没有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关注的方向大多是政治的、历史的、法律的、文学的、艺术的、地理的、教育的甚或是经济贸易方面的知识等等,这些方面的知识相对来说容易入手,短时间内也无从考量,只有在量变到质变的时候才能看出效果,是一个在“面”上横向铺开的概念。而理科类学生在处理问题时却必须是首先得给出前提条件或者说“背景”,然后开始“丁是丁,卯是卯”的进行研究、计算、推理、论证以及创新,是一个从“点”上纵向深入的过程,因此说理科之于文科可喻之“点”之于“面”的关系,从工作角度来说,要做到所谓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可谓是鲜有出类拔萃者。这是个知识结构欠缺的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因素不止一个,其中教育体制是首当其冲的。(关于这一点,也可或多或少的归咎于中国的教育体制缺陷问题——不以市场导向为教育方向,而是以学分和生源数量来考量教学水平。中国历来的教育体系要么重文轻理,要么文理分家,而且分得是那么的“产权明晰”,加之中国企业在岗职业培训体系的不完善,使得毕业出来的学生一般都是“瘸腿断臂”的参加工作,并且在工作数年以后很可能依然是一条腿走路,一只眼看问题。这一点确实让人倍感遗憾,在此就不展开讨论了)。
国际工程翻译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加强和培养哪些方面的素质呢?我想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专业性,即本专业,“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功必须全面的掌握,基础必须扎实。中国人从小学、中学就开始学“主、谓、宾、定、状、补”,到了大学还是在继续研究语法,基础知识应该都很厉害。在读、写、译方面应该说问题都不大,但在“听”和“说”上却存在一些问题,经常因为紧张就会出现“He is a girl”或 “She is aboy.”的情况。再比如跟外国人面对面交流或电话沟通,我们经常会因对方发音、口音、用词省略或冗余而不解其意、眉头紧锁,甚或是采取不认真聆听,抢话、忽略、躲避,或是自己单方面独白的方式处理,这样的结果就是延误问题处理的时间。这是理论学习和实际运用之间存在的“真空现象”。要填补这个真空,就必须通过实践练就“基本功”,最终才能打出“组合拳”。
第二是灵活性,同一个意思表达方式可以灵活多样而不走样。简单举个例,比如说,你没听懂,请别人重复解释一遍时,你可以用至少超过十种方式表达:1. Pardon please? 2. Sorry, I didn’t get you? 3.Sorry, I’m afraid I didn’t quite follow you. 4. Excuse me, can yourepeat it again? 5. Could you say it again? 6. Could you explainthat to me again? 7. What did you say just now please? 8. What doyou mean by that please? 9. What’s the meaning of that please? 10.I’m afraid I’m not with you please? 实际上,同一个意思的表达还远不止这些,这是语言的灵活性,也是专业性的灵活体现,可以用在不同的语言沟通环境之下,产生不同的效果,达到不同的目的。试想如果你老没听懂,然后又老是说“pardon please?”,你的感觉会如何?对方的感受又会怎样?当然,灵活性不仅体现在语言的表达上,同时还体现在处理问题的思路上,一个问题如果说不明白,你也可以试图打个比喻或是画个图形什么的,达到让对方理解的目的,不要纠缠于某个生涩难懂的字眼。
第三是广泛性。国际工程翻译虽然说不搞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但却无法避开工程专业知识来谈工作。不搞工程设计,画图和计算以及施工方案和工艺等等工作,但可以弄明白框架性和概念性的东西,比如设计思路和基本原理,图纸内容,施工方法和步骤,做到既有大体认识又有局部深入,这样工作配合起来才能心领神会、得心应手,有利于工程的推进。不懂就问,不明白就说出来,千万不要用内心的自卑和个人的尊严来挑战工程的严谨性和严肃性,殊不知“国际工程无小事”,出问题有可能就是大问题。不能说摸到象腿就开始描述大象的整体外观,看到蚂蚁就忽视它力量的存在。工程涉及的专业很多,光建筑类就好几十种专业,其他大大小小的专业也不胜枚举,都需要学习和了解,能就某一种专业“入木三分”那就再好不过了。这就需要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具备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快速的学习能力,广泛的兴趣爱好会让我们“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厚积薄发;而快速的学习能力则是要培养和锻炼我们抓住重点,提纲挈领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要做好国际工程翻译的工作除了具备扎实的文科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广泛的学习必要的理科知识,像水一样能渗多深就渗多深,像油一般能铺多开就多开,这需要一个过程,时间长短因人而异。这并不是说孰轻孰重的问题,文、理科知识的运用说小了对工程的执行必不可少,说大了对社会的发展来也是同等的重要。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并非理科出身,现任美国总统同样也非技术出身,当然,这是题外话。


第四谈谈国际工程翻译的限制性和非限制性。工程英语与常规英语有很大的区别,工程英语强调的是客观的表达,即使句子丑陋一点,关键问题不能误解、曲解或模棱两可,有其固定的说法和特定的含义,否则会出问题,小则影响工程进度,大则影响公司形象,因此大多具有限制性;比如说,“clearance”在生活用语中它是“清洁,清扫”之意,在工程技术里面则是“净空、间隙”之意,在外贸进出口中又是“清关”的含义,所处环境的不同含义则有天壤之别;再比如,“request”和“require”同样有“要求、需要”之意,但如果你“require”业主给你提供什么资料,业主可能会不太高兴,甚至会用解决问题的时间来喝杯咖啡什么的,因为“require”是上对下的关系,而“request”则是下对上或平级的关系,因此同一个词在特定环境下则具有特定的含义,这是使用工程英语的限制性。而相对于工程英语,常规英语大多是主观的表达方式,随意性比较大,内容可多可少,形式可方可圆,深度可深可浅,对错无可厚非。你可以用常规英语来谈天说地,博古论今,甚至如果你厉害的话,你还可以用来跟老外谈恋爱。假如你是个导游,可以跟外国人说关公与秦琼大战,打得是昏天黑地,张飞跟岳飞厮杀,杀得是日月无光,用历史的观点看是谬误荒唐的,但用现代的说法叫“穿越”。
第五方面想说说国际工程翻译工作上的“度”的问题。由于语言的优势,翻译在对外交流方面就比较广泛,可以跟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人物打交道,但需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首先是日常交流方面的“度”。与外国人打交道,要注意尊重他国的政治、文化、宗教信仰,不能因为政治理解的不同、文化的差异、宗教信仰的抵触情绪等等因素而产生矛盾。要清楚的认识到,在国外,你的一言一行代表的是中国,是中国人。其次是工作上与业主和咨询打交道方面的“度”。跟业主一般问题不大,他们是出资方,我们是承包商,上下级关系很明确,关系上也容易处理,比较融洽。而咨询工程师(国内称监理,但在责权利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这里就不赘述了)同样受雇于业主,对业主必须全权负责,在工程管理和技术交流上行驶着业主赋予的相应权利,跟承包商的接触是最直接也是最紧密的,每天都要共同面对工程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由于对中国标准、设备、材料以及施工工艺或习惯做法的不熟悉,因此就特别关注每一个环节或细节,以防疏漏过失招致业主的不瞒。对咨询的做法我们要给予充分的理解,他们受雇于业主就必须对业主负责,角度不同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式方法就不同,我们需要做的是把握一个“度”,自己首先把功课做好,准备充分、有理有据、不卑不亢、耐心细致的沟通和解释,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而不是采取烦躁甚至愤怒的方式来对待。(笔者曾听说在国外执行工程时发生过跟咨询打架的情况,不但于事无补,而且将问题扩大化,其严重后果可想而知)
最后,我想说一下国际工程翻译的重要性。也许,你会认为你的工作都是做“配角”,不能像“主角”那像风风光光,但我想只要把配角的戏演好,说不定哪天就能成为主角,配角都当不好,你怎么当主角?再者说奥斯卡电影奖里还有个最佳“配角奖”也是光彩夺目,令人向往和崇敬的。不通过学习填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你又如何担负得起别的重任?做过国际工程的人都应该有所体会,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环节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工程的推进,一个岗位工作或环节出现的问题可能导致隐形的、间接的,甚至无法弥补后果。一个问题被翻译得不清不楚、模棱两可就有可能招致业主或咨询的误解,甚至产生反感,把问题搁置数日才予以回复(我们都知道FEDIC里面规定咨询对承包商报批的文件原则上有28天的回复期限),文件迟迟批复不下来,工期就会受到直接影响。英语简单,人人都会,然而经常是一碰到关键问题就产生“暧昧”,出现“朦胧”,要把问题弄明白,解决掉,解决好就需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大量学习和积累。
圣经里有个很好的故事说明语言沟通的重要性:上帝看到人类在建造巴别塔,为人类自己扬名,以免分散居住在全地上,塔的建造速度惊人而且直通天庭,这样下去的话人类就无所不能了,这让上帝倍感担忧,于是上帝想了个办法,就是把人类的语言区别开来,使他们变得无法沟通和交流,之后人类就停止了巴别塔的建造,分散到了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