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上,我们经常能够看见同声传译人员的身影。那么,同声传译的流程,是什么呢?同时,翻译的技巧,又是多少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同声传译的流程:
01、译前准备
除非客户直接找到译员,否则译员在会议前面对的主要就是翻译公司,所以和翻译公司之间的良好沟通至关重要,直接会影响到例如前期会议资料的收集,后期费用的结算等。
没有讲者PPT,发言稿的译前准备我们下次再聊。这次的会议翻译公司非常靠谱,虽然确定工作的时间是会前一周,但资料最后到手的也比较多,包括:
1)会议的议程及参会嘉宾
2)开幕式主持稿及嘉宾的致辞稿
3)11个主旨演讲中的7个PPT及全部讲者简历
个人的习惯是把所有的开幕式的致辞和主持词合并在一个文档中,以防在口译过程中开关文件手忙脚乱。而这次因为有点时间,就把所有的主持词和致辞稿都笔译了出来,中英按不同颜色标记,方便口译时查看。
但这并不意味着同传时照着念就好了,发言的讲者随时都会脱稿或改稿子,如果只顾着照稿念,就可能会车祸了。
主旨演讲的PPT到手,准备起来就比较容易,主要的工作就是熟悉内容,准备术语表。没有PPT的讲者,则要通过他/她的简历,了解他/她的背景,理想的情况下希望能够在网上搜到他/她在其他场合就类似的主题发表过的演讲。
02、翻译现场
口译员是要提前至少30分钟到会场的,译员需要了解会场的布置,调试设备,认识搭档等等,这种会议开场才进入同传箱的情况实在一言难尽。
这次会议的搭档是第一次合作,但也很顺利。我们选择15分钟一次轮换,一般来说15-20分钟一换是比较常见的方式。我一般会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自己每轮结束的时间,方便下一轮把搭档替换下来。(还有一些是翻译过程中做的零零散散的笔记)
搭档还有一个重要性,随时要帮助对方查缺补漏,有些单词,包括有些自己准备到但对方没有准备到资料,随时在对方翻译时“递过去”。
口译做多了有很多就像是肌肉记忆一样,就像这次的口译,虽然已经离开医疗这个行业两年了,但以前的很多积累就在翻译的过程中不断被唤醒。
所以我有时候反而建议刚刚入行的小朋友们,能有机会在某一个领域深挖一下,这有助于积累常识,细分领域做的精也有利于未来有更多的机会。
这次的会议除了主旨演讲以外,还有panel discussion环节,这部分是个人觉得稍微有点难度的,台上的各位在面对问题的时候都没有准备,这次还遇上了一个很喜欢给嘉宾“挖坑”的主持人,想要把他的轻松幽默且有内涵翻译出来确实需要动一下脑筋。
03、会议之后
会后就比较轻松,一般来说我会做的是:
1)和翻译公司的联络人进行沟通,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2)整理会议资料归档。
3)做好业务记录,包括时间、会议名称、时间等等。

小技巧:
一、只有顺句驱动,才能能使同传做到行云流水。同传译员必须练上千小时听力和同传,让此技巧深入骨髓。当然基础是听力好到无以复加。
那些做了十年(教主已经从业10年了)水平仍未提升的,要么听力不好,要么顺句驱动差。听到什么说什么,单单讲知识重要性/准备重要的口译老师/同传译员,还不入流。
二、之所以能进行顺句驱动,是因为意群是单位,而意群之间是有心理空间可以插空的。如果语速快了,单位时间内处理的意群太多,心理空间过间隔过小,无法插空,因此无法进行同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