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同声翻译,想必大家并不陌生。所谓的同声翻译就是翻译人员将讲话人的语言直接翻译给听众。而今天小编想与大家一起聊聊关于翻译人员的一些事情。同声翻译的翻译人员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翻译人员将来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
【同声翻译浅谈口译员将来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前天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见面会上,姜文接受采访时“吐槽”主办方应该配同声传译,“就是每个人一个耳朵,他们(外国嘉宾)听不懂”。主持人救场表示自己可以简短翻译一下,姜文依旧耿直的表示“那就耽误了两倍时间”、“这特别不符合务实、高效的精神”。
姜文想要电影节的主办方提供同声传译,并且耿直地回怼了主持人“我稍后简单翻译一下”的解决办法。
同样都是口译,为啥姜文非得要同传?为啥主办方不提供同传服务?难道是经费不够?
还真可能是因为经费不够。
口译按照形式分为两类: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
交替传译是说话者说完一段话后,译员再翻译,交替进行。比如两会总理记者会上张璐、张京等就是做的交替传译。。
同声传译是在发言者讲话的同时进行翻译,前后相差不过两秒,非常省时高效,符合精神。
举办大会时,选择同传还是交传,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
一、作为主办方,首先要考虑的自然是费用问题。
人力成本方面,同传一般是两个译员隔十几分钟轮换上场,而交传只需要一名译员。
设备方面,同传需要专业同传箱和参会者耳机(即姜文所说的“耳朵”);而交传只需带好本子和笔即可翻译。
目前两名同传的市面报价大概在1.2W-1.6W/天,且不包括同传设备租赁费。
但交传的成本则在3-5000元左右。
两者费用相差之大,不仅让人怀疑国际电影节不给姜文配同传,难道真是因为经费不足?
二、当然除了经费问题,主办方还要考虑场地问题。
同传箱除了搭建专用隔间还要和会场音响系统对接,每个参会者也需领取接收器,如果是多语同传或是接力同传还得设置不同频道。这些系统设备一般只有比较的会议室才有。但交传对场地就没什么要求,不管室内室外,给译员一个麦克风就能随时开始工作。
同传虽然贵,对设备的要求也多,但是从会议总体效率上来说,是有压倒性的优势。同传会议不需考虑翻译的时间;而交传则需算上翻译时长。按照翻译和演讲人所需时间类似来算,交传至少需要增加一倍的会议时长,如果是多语交传,则时间更多。
换言之,配备同传只需的会议,如配备交传则可能需要至少2天才能开完,这会增加会议其它方面的成本,如场地、参会者食宿交通等。姜文和到场的大腕们都日程很紧,希望更加高效地利用时间,自然更倾向于使用同传而非交传。
另一方面,对于听众来说同传的收听感受也占有优势。翻译和讲话者是同步输出,可以保证信息的连贯程度,不会打断讲话者和听众的思路。对讲话者、特别是脱稿的讲话者而言,同传会议可以顺畅讲出自己的想法,而不需要在若干句话后停下来等交传翻译,等继续说时思路已经混乱了。对听众而言,同传会议也更便于对全篇进行统筹理解。
不过相对而言,同传的精确度要稍逊于交传。这也不难理解,交传译员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和理解,从而更完整地译出演讲者的发言。而同传则需要同时听源语、预测、理解、记忆、翻译、译语;遇到自己不太熟悉的技术词汇的时候,也常常因为译员事先难以准备到所有词汇,而在时间压力下也没有时间去查,这会给同传的精确度带来较大挑战。因此,在翻译精确度上,交传精确度可以达到90%,而同传精确度只能达到70%左右。
口译员将来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
虽然同传和交传都是外语人心中梦寐以求的黄金职位,但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有取代译员之势。李开复认为,一项本来由人从事的工作,如果可以在5秒内,对工作中需要思考和决策的问题作出相应决定,那么这项工作就有极大可能被人工智能技术全部或部分取代。如果按照这个原则,同传、交传已经达到了“入选标准”。
近来谷歌翻译、腾讯翻译、讯飞翻译等都摩拳擦掌,希望在此领域有一番作为,不过通过几个月前某大厂的现场表现来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做法是机器先识别演讲者的声音,转换成文字后,直接通过机器翻译引擎翻译成目标语言文字并在大屏幕上播放的方式,从用户体验来讲,有点反人类,因为要不断的盯住大幕看文字,而且准确度还不一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