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翻译,大家想到的一定是枯燥乏味的文字翻译。但其实,翻译的领域很广,还涉及图形、符号等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翻译。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走进有趣的、贴近大家日常娱乐的游戏翻译。
第一次接触到游戏翻译是在布里斯托大学的翻译理论课上,拥有游戏翻译博士学位的张晓春老师生动地展示了游戏翻译这一领域的新奇和独特。在课上,张老师以近几年大热的游戏《愤怒的小鸟》为例,要求学生们为不同的鸟起中文名字。结合各种角色的特点,简单的几个英文单词,却可以被赋予不同的翻译。 以最著名的鸟“red”为例,同学们提出了“魔力红”、“火焰红”、“愤怒红”等多个译本,之后大家一起讨论了各个版本的优缺点和所用的翻译策略。对于下图中这些鸟的翻译,如果你有自己的想法,不妨在公众号下方回复我们喔。

(官方翻译Red怒鸟红| Chuck飞镖黄| Bomb炸弹黑| The Blues蓝弟弟)
不管是怒鸟红、飞镖黄还是炸弹黑,在描述小鸟颜色的同时还表现出了这些鸟各自的独特威力和功能,而这些威力都只有通过身临其境地玩游戏才能感觉得到。只有对游戏设置和情节安排有一定了解才能做出最为恰当、也最吸引玩家的翻译,或许这就是游戏翻译的有趣和独到之处吧。
随着游戏市场的日益庞大,各类国外优秀游戏的引进也带来了大量的游戏翻译工作。令人遗憾的是游戏翻译的学术研究却远不及游戏翻译的实践工作。2016年12月15日,小编有幸参与了游戏本土化的专家(没有之一),Miguel Á. Bernal-Merino博士在布里斯托大学开展的题为“从神经学角度诠释创造性游戏的本土化”的讲座。

(Miguel Á. Bernal-Merino博士的讲座现场)
令小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指出在小说或电影的翻译中,翻译的信息是单向传递给读者或观众,而玩家和游戏之间信息的流动是双向的,也就是说玩家根据翻译的信息做出相应的游戏动作,进而改变游戏进程,如果归结为一个词,那就是“可玩性”。而由于各个玩家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将游戏翻译成更贴近受众喜好和文化认知的版本显得尤为重要。能否有创造力地、结合游戏受众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决定了游戏是否成功本土化,打入文化迥异的各个游戏市场。这正是电子游戏翻译本土化的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