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了两天,特别是收到外国专家的改稿之后,我感觉这个翻译策略比较明智,因为自己能够比较好地完成,而且从改稿和反馈情况看,原文以及隐含的意思都得到了很好的表达。
还有一个原因,甚至自己并没有明确意识到,只是隐隐觉得,对这种难度的稿件,能把意思完整、忠实地表达出来已经很不错了,其他方面,诸如原文语气、行文特点、可读性等等,就不要奢求了。

但没过几天,外交部的定稿专家来了。看到审定完的稿件,心里只有大写的服气:忠于原稿和流畅表达,其实并不冲突;而文本特点、写作风格、可读性等等都可以完美融合,体现在译文中。在一些难点、重点之处,可能会照顾到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但整个稿件达到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读来一气呵成。
几年来,这种冲击感一直记忆犹新,但可惜的是,当时由于各种规定,无法把文件保存下来慢慢学习。所以前段时间,有篇稿件因为政策性较强,请到相关司的资深外交官定稿,让我非常高兴,有机会仔细琢磨一位资深翻译家是如何处理稿件的。
读完修改完的稿件,最大的感受是,要想做好翻译,必须熟悉背景。
每一篇稿件的出炉,都要受到时间、字数、舆论、热点等各个方面限制,因此稿件的行文框架、选词造句、观点重心等,都是作者基于自身的知识背景、做出取舍之后的选择。文章中呈现出来的,可能只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冰山一角。
译者如果只看到这一角,译文也许看起来没问题,但仔细推敲会觉得缺点什么。而大多数读者,一般不会花费时间精力去细究,一读而过可能就会一头雾水。而译者熟悉背景,就能更好理解原文,明白潜在的含义。

比如下面这几句话:
1、还有一种亚洲价值观不应该被忘记,那就是团结——甚至越是在危机中越团结。疫情出现之后,亚洲国家相互支持、而不是相互指责,携手合作、而不是互不信任。
翻译:There’s one morequality about Asia, that has been evident in the region’s response to the pandemic, its solidarity, especially in times ofcrisis. Since the outbreak of the novel coronavirus, instead of spreadingcriticism and distrust, Asian countries have supported and cooperated with oneanother.
改译:(…… especially in times of crisis.) WhenSARS broke out in 2003, members of ASEAN Plus Three came together to cooperateclosely, sharing information and helping one another. (FacingCOVID-19, Asian countries have intensified their efforts……)
这处增译,可以看出定稿人对背景非常熟悉,所以很敏锐地抓住了"不应该被忘记"“越是在危机中越团结”下面的潜台词。不该忘记什么?什么危机中团结?作者写作时,肯定想到了亚洲各国合作的一些历史事件,但并没有展开,而是直接进入到目前的情况分析。而他想到的这些都成为冰山在海面下的部分,支撑起海面上的山尖。
就译文本身来说,第一版并没有问题。但定稿人读懂了潜台词,增加了一个非典时期的合作案例。把平淡无奇的、看似套话的一句段落开头,变得富有历史感,让人眼前一亮。同时为后文的合作倡议提供了事实基础,在逻辑上更加流畅。
熟悉背景的译者,相当于和作者达成一种共识。在翻译的时候更加游刃有余,摆脱了对原文的亦步亦趋,能够从语篇上对文章进行把握。
2、在过去的几百年中,亚洲国家从来是国际机制的参与者、而不是创造者。……如果很多国家踌躇不前,这次亚洲国家可以走在前面。
翻译:Over the past few centuries, Asian countries havealways been participants in international mechanisms rather than creators ...For those countries that are unconvinced, Asian countries can lead the way.
改译:Over the past decades, Asian countries have playedmore of a participating role in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mechanisms ...And undoubtedly Asian countries can play a constructive or leading role.
对比来看,定稿人把整段的基调都降了一度,但在意思上,却更贴近原文。细细分析,作者呼吁亚洲国家要在国际社会扮演比“参与者”更重要的角色,但一定是要当“创造者”吗?并非如此,“不是创造者”这句话,更像是“参与者”的一种比照,表达的是一种遗憾,而不是表达“非此即彼”的选择。
所以,原译看似比较忠实的翻译,却无形中把意思带往“领头”的方向。这可能与作者的初衷并不相符——从“可以走在前面”这个比较模糊的提法可以看出,文章的态度并不冒进。定稿人并没有去抠个别字眼,她着眼的是整体的分寸感。
这种整体着眼的视角,还反映在对全文逻辑性和连贯性的强调。中文行文由意思推动,逻辑关系和层次关系有时并不明显,但语义的连贯没有问题。转换成英文以后,这些关系需要加以明确。定稿人就在段落之间、意群之间增加了 for one thing, in addition, most importantly……这样的连接词,理清层次和结构,让文章逻辑性更强,也增加了可读性。
翻译是一个经验主义较强的行业,和新闻、法律、医学等行业一样,“老”在翻译行业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老翻译的价值,很大部分就在于他们对背景知识的充分了解,这让他们对文字更为敏感,对篇章的把握更好,对翻译效果更有把握。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