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来西亚,以马来语为母语,约占全国人口的52%。此外,在马来西亚还有一半以上的人是以马来语作为他们的第二语言。根据马来西亚、印尼、和文莱共同达成的默契,马来语是以廖内语 --- 苏门达腊廖内省的口音 --- 当作标准腔的。这是因为长久以来,现属印尼的廖内省一直被视为是马来语的诞生地。在马来西亚,马来语被称之为“Bahasa Melayu (马来语言;Malay language)”或“Bahasa Malaysia (马来西亚语言;Malaysian language)”。“马来西亚语言”是马来西亚政府在1967年的“国语法案”中被使用的语汇。一直到1990年以前,“马来西亚语言”是比较常被用来指涉马来语的一个名称。但是在1990年以后,不论是官方人士或者是学院里面的学者,却都逐渐倾向于用“马来语言” --- 这是马来语版的“马来西亚联邦宪法”中所使用的语汇 --- 来指涉马来语。

印尼在宣布独立以后,也是使用某种形式的马来语当作其官方语言,但是却将其称之为“Bahasa Indonesia (印尼语言)”。至于在文莱和新加坡,他们所使用的马来语则是被简单称为“Malay (马来语)”或者是“Bahasa Melayu (马来语言)”。
基本上,所谓“马来语言”和“印尼语言”的区别,是基于政治上的原因,而不是基于语言学上的考虑。使用这两种语言的人基本上是可以互相沟通的,虽然有不少语汇不一定完全相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很多马来方言彼此之间反而无法完全互相沟通。比如说,对很多马来人而言,他们就很难理解吉兰丹语的发音。此外,印尼爪哇的马来语,则是拥有很多特有的词汇,即使是熟悉马来语的马来人也无法完全理解这些词汇的意思。

马来语和印尼语之间的差别,可以类比为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之间的差别。使用这两种语言的人基本上是可以彼此沟通的,只是在书写系统的拼音和语汇上有一些差异。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印尼语从爪哇语和荷兰语中借用了不少词汇。在20世纪以前,由于多数的马来人都信奉伊斯兰教,所以他们是使用一种叫做“爪夷文”的改良式阿拉伯字母书写系统来进行书写的。之后,另外一种叫做“Rumi”的罗马字母书写系统,则逐渐在日常生活中取代了“爪夷文”原本的地位。马来西亚和印尼在书写系统上的差别,其实正反映了当时统治两地的不同殖民政府 --- 英国殖民政府和荷属东印度公司 --- 在书写系统上的差别。这种情况一直到了1972年才有所改变。由于印尼“Ejaan Yang Disempurnakan (精确拼音;Perfected Spelling)”的公布,马来语和印尼语中书写系统的这些差异才有了缩小的迹象。比如说,在这之后,马来语的“ch”和印尼语的“tj”,都一律改成“c”,虽然马来语和印尼语在书写系统上已经几乎获得了统一,然而,由于某些历史上的原因,这两种语言的某些词汇还是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