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合”和“意合”是已故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译。形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句法手段(syntactic devices)或词汇手段(lexical devices)。意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语义手段(semantic connection)”(方梦之,2004)。印欧语言重形合,语句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常用适当的连接词语或各种语言连接手段,以表示其结构关系。汉语重意合,句中各成分之间或句子之间的结合多依靠语义的贯通,少用连接语,所以句法结构形式短小精悍。

著名翻译家、散文家孙家晋曾说过,“西文像树上分出枝桠,中文如铜钿串在一起。”印欧语言是以形合为主的语言,有人称之为线性的语言,其句法以主谓结构为中轴线;如果有宾语或补语成分,可在主线上延伸;定语及状语成分则以枝桠的形式构成分支线,并通过关联词与主轴线相接。这种树状结构由于主谓结构形成了对“全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挈性结构主轴”(刘宓庆,1990),因而各支的脉路都一目了然,枝枝桠桠都必有归宿。如果把句的结构比喻成一棵树,那么句与句、段落与段落之间彼此关联、相得益彰,构成了密密挨挨的树林。
汉语是以意合为主的语言,Fowler把汉语描述成流水型环性的语言:“犹如海浪向前推进,浪峰浪谷似分似和,彼此相象,又各不相同;隐含着某些规律,但却过于复杂,难以分析或表述;这些规律规范着波浪与波浪、波浪与大海、词组与词组、词组与语段之间的各种关系”(转引自连淑能,1993:45)。汉语句子以主题为统率进行铺排,“话题—说明”(topic-comment)的结构灵活、形式多样、组合自由,无主句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分句与分句之间、句与句之间少见逻辑关系词。

从语法来看,汉语语法具有典型的“隐含”(covertness) 特点,表现为句子中词汇的词性同词的外形没有必然联系,词语的语法功能不清晰,没有明显的语义标记词,而英语语法具有明显的“外显性”(overtness),具体体现在词性同词的外形密切相关,因此词在句子中的功能很直观,句子中有明显的语义标记。
延伸阅读:
翻译是一种深度学习
意合与形合:中译英启示
翻译经验:十种常见的翻译腔
翻译出现错误的原因和类型
商务合同翻译:条件句
翻译遣词造句应提现多样性
论文翻译的“八项注意”
机器翻译时常会出现错误的两种情况